Introduce To Classical Music

《古典音樂入門指南》

在大多數人眼中,古典音樂是既晦澀又抽象的存在,不僅沒有歌詞以助於理解作曲家想表達的内容,甚至還有更複雜的結構和更多的信息量。本文旨在讓你在讀完之後就能邁進古典音樂的大門,再也不會聽不懂古典音樂—— 這 是 不 可 能 的!

雖然不能讓你在讀完之後聽 古典音樂,但是本文確實系統性地介紹了一些古典音樂的知識。當然,不瞭解這些知識也不影響你找個流媒體軟件上的古典音樂歌單作爲做其他事情時的背景音樂,比如工作、學習,或者只是單純地放空大腦休息。甚至,你願意的話還可以根據自己聆聽時的情緒體驗對這些古典音樂進行分類。這實際上也是 非常棒的聆聽,並不需要爲自己聽不 而感到愧疚。如果這樣對你來説就足夠了,那麽這篇文章讀到這裏也就足夠了。

但如果你并不滿足於此,而是希望能更進一步,切實踏進古典音樂的大門,那麽相信這篇文章可以對你有所幫助。

寫在前面 – 1

首先的首先,非常建議在認真聆聽古典音樂之前,爲自己準備一個比較好的聲音回放環境。或者説,購買一些 通過聲音進行溢價的聲音回放設備。又或者説,買副好點的耳機/音箱。

因爲本文并非此類設備的選購指南,這裏只給出一點簡單的建議:根據自身的經濟情況準備 ¥500~2000 購買適合自己聽音環境的 入耳式耳機/頭戴式耳機/音箱 即可。上文提到的通過聲音進行溢價的聲音回放設備指 Hifi/監聽 耳機/音箱,并不包括 Beats 一類通過作爲奢侈品牌而進行溢價的設備。

爲什麽我們需要更好的聽音環境?在古典音樂中(事實上很多現代音樂也有此類需求),低音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常常有動態很大(也就是最小音量到最大音量有相當大的差距)的樂曲或對準確定位樂器位置有較高要求的樂曲。在比較差的聽音環境下,這些樂曲裏的重要内容無法被完整展現,會影響聽音者對於樂曲的感受。當然,並不是説沒有更好的環境就完全無法享受古典音樂,但我認爲如果有條件,在這方面進行投入是絕對值得的——你會發現音樂和以往完全不一樣了。

寫在前面 – 2

有1就有2,這一節主要介紹一些網絡上可以獲取的、與本篇文章内容有關的資源。

配套CD:2CD, 6CD 。這是書配套的CD(喜馬拉雅FM),具體的使用方式看書本的前言。

配套视频课程:聆听音乐(23集全)-耶鲁大学- 。這就是 那個 同名課程。注意,他們授課是默認學生已經提前預習過書本内容的,如果直接看視頻會感覺信息比較散。

漫長的前言到這裏就結束了。從下一節開始,就是本文的正文了。另外要提的一點是,古典音樂不僅僅有以器樂爲主的曲子,當然也包括聲樂爲主的曲子(如大量需要人聲的宗教音樂、一些音樂歌曲等),以及兩者的混合(比如包括引入了人聲的一些交響樂,像是 貝多芬第9號奏鳴曲“合唱”)。本文主要 不介紹 聲樂爲主的曲子,因爲…不熟。

認識樂器

古典樂曲中常見的樂器可以被分爲以下幾類:鍵盤樂器、弦樂器、吹奏樂器(管樂器)以及打擊樂器。

主要包括鋼琴 piano 和管風琴 organ(以及鋼琴的“古代變體”羽管鍵琴/大鍵琴)等。鋼琴我想應該不需要過多介紹,管風琴則是一種非常龐大的樂器,一般在建築建造時就鑲嵌在建築體中,常見於教堂。

主要是提琴家族,包括小提琴 violin、中提琴 viola、大提琴 cello 以及低音提琴 double bass。這四種樂器長得都差不多,在音色上也比較接近(要我説,他們的特點就是沒有特點),主要區別就是音域的高低。其中,小提琴經常作爲獨奏樂器,一般也會在樂團中負責主要旋律,而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則主要負責填充低音聲部。除此之外,還可能會在部分樂曲中找到豎琴 harp 的身影。

吹奏樂器主要分爲木管樂器 woodwind 和銅管樂器 brass 兩大類,主要的區別是銅管樂器使用號嘴吹奏,而木管樂器一般使用簧片,或是直接往氣孔中吹氣。

木管樂器主要包括長笛 flute(及其變體短笛)、單簧管 clarinet、雙簧管 oboe 和巴松管 bassoon。它們的聲音各有特點,長笛清亮,巴松管低沉而詼諧,單簧管有著木管的基本特色,而雙簧管比起來聲音更加纖細一些。此外,爵士樂中常用的薩克斯 saxophone 也屬於木管樂器。

銅管樂器則主要包括小號 trumpet、圓號(法國號)French horn、長號 trombone 以及大號 tuba。小號、長號以及大號主要區別在音域的不同,整體而言小號比較嘹亮,而大號多作爲低音聲部為樂曲填充低音綫條。而圓號與它們相比,聲音更加洪亮且圓潤,比起其他三個刺激的金屬音,聽起來會更像號角的感覺一點。

打擊樂器的種類十分繁雜,功能也不固定,大體上而言是提供更多的音色選擇,或者進行一些節奏上的表達。這裏只能介紹一些常見的:定音鼓、大鼓、軍鼓,鑔/鑼,三角鐵,木琴等。具體的聲音可以在視頻裏感受。

認識管弦樂團

管弦樂團的組成一般包括上述除鍵盤樂器以外的所有樂器,其中弦樂器的演奏者佔樂團中的大多數,管樂器以及打擊樂器因爲能量相較弦樂器強得多,因此在樂團中并不會配置太多。此外,小提琴一般會分爲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分別擔任不同的角色,真是備受寵愛的樂器呢。鍵盤類樂器被排除出管弦樂團之外的理由可能是,他們太全能了,反而不適合在樂團這種分工合作的地方幹活。

另外簡單講講指揮的作用。指揮除了在演奏時進行節拍以及一些細節処的指示以外,最重要的是在排練時把樂團調教為能表達自己内心的音樂的樣子。不同的指揮對音樂的理解不同,指揮出來的樂曲表達就會有所區別。此外,樂團中如此多的人從接觸新曲子開始要如何協調,這也是指揮需要努力的地方。

認識體裁

體裁,可以大致上理解爲樂曲的類型。本文中,體裁會以兩種角度來介紹:規模和内容。

首先是規模。大體上來説,樂曲可以被分爲三種規模:大、中、小。

而根據内容來分,那就複雜了。因爲太複雜了這裏就不介紹了。 但不管從内容上怎麽區分,一定都可以通過規模進行重新分類。

在這一節的最後,來簡單介紹一下曲子的 名字。比如這樣一首曲子 Violin Concerto No.2 in D Major, Op.15 "blingbling": I. kirakira - Allego,這是什麽意思呢?

可以看到,其實只有作品編號是用來確定這首曲子的,其他的内容都只是描述一些信息。等等?最重要的作曲家呢?很遺憾,一般在樂曲的名稱中是不會標注作曲家的,作曲家是額外的信息,需要單獨説明。

再來解釋一下剛才提到的樂章和D大調。樂章是對一首作品的分割,不同的樂章一般有不同的樂曲結構和速度,也會有明顯不同的主題和内容。而D大調,就現在而言比起注意D,更應該注意 大調

在古典音樂中,樂曲一般會明確地在大調或者小調上寫作。通過一些一兩句話説不清楚的手段,大小調有著明顯的聼感差異:大調更加明亮、爽朗,而小調更加陰暗、憂鬱。也就是説,觀察曲名中的大小調,可以瞭解到這首作品的基本聼感取向。不過在一些大規模的作品中,并不會從頭到尾都堅持一個調,可能會進行大小調之間的 轉調,來創造更加豐富的色彩。

另外,作品名和樂章名并非每一部作品都有,也並不是每一部作品都會分樂章。如果這位作曲家只寫了一首這類曲子,那多半也不會有 No.X

音樂史

不對啊?我們不是來聼曲子的嗎,怎麽要講音樂史了?

在音樂的不同發展時期,作曲的基準是在改變的。不同時期的音樂有不同的特點,當然也應該用不同的方式來欣賞。這裏不會展開太多,只是簡單介紹一下。

貝多芬晚年屬於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交接時期,因此他後期的作品明顯帶有一定的浪漫主義色彩。

可以看到不同時期的曲子特點都不盡相同。如果在欣賞古典主義時期的曲子,那就不太應該去追求“作曲家想表達什麽?”這樣的閱讀理解;如果在欣賞巴洛克時期的曲子,就更應該去追尋樂音中的形式美;而浪漫主義、印象主義的曲子,有相當一部分帶有一個標題(稱爲 標題音樂),這個標題有助於傳達作曲家想要表達的内容(譬如德彪西的《大海》,理查德施特勞斯的《死與變容》,斯美塔納的《我的祖國》,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等等)。區分作品所屬的時期(或者説 曲子的特點 所屬的歷史階段)有助於更好地欣賞古典音樂。

聆聽音樂

終於到了這一節了,但實際上到這裏反而能説的沒那麽多了。可以跟著(上面提到的課)學習一下,這裏只簡單地給出幾個我個人覺得比較適用的要點:

這篇文章到這裏就結束了,這也是我自己在欣賞古典音樂的時候的一些心得體會。希望看到這裏的你能從這篇文章中得到一些幫助,也希望你在閱讀完之後能夠更好地欣賞古典音樂,體會到古典音樂的美麗之處。